"
"
在大武夷超級山徑賽即將舉辦的第七年,記者采訪了賽事品牌創始人——袁媛,了解大武夷超級山徑賽一路走來的“尋漫”緣起和背后的故事。
時間倒退到2014年的夏天:
三天兩夜、280公里、36度高溫、環武夷山騎行……,一群共同參加過玄奘之路商學院挑戰賽的各校戈友組成的環球鐵騎營,來到了武夷山。
這是袁媛首次輪值組織的一次商學院戈友武夷山騎行活動,是常態化的一次戶外騎行活動。但這一群游遍世界各地美景的長江、北大、中歐、廈大、交大、人大等EMBA校友,都沒被長距離公里數與高溫天氣難倒,倒被武夷山的碧水丹山所震撼了。
“武夷山這么美,完全超出我們的想象,如果不是這次的騎行,過去我們只知道九曲溪漂流一下就返程了,實在太可惜!你在武夷山辦一場賽事吧,戈壁后的我們本來就會各地跑步,這樣就可以常來了!”戈友們對袁媛不停“忽悠”、勸說。
沒想到,這次只是做為東道主輪值主辦的戶外騎行活動,卻成了袁媛無心插柳在武夷山辦山徑賽的機緣。
作為資深的山徑小白跑者和戈壁釘子戶,袁媛十多年來持續溜達過戈壁、探訪過南極北極點、跑過馬拉松起源地的雅典馬拉松、香港100、香港樂施毅行者等……長距離跑步和參加有趣好玩的賽事,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可是對于主辦一場山徑比賽?要從山徑跑者變成山徑賽事組織者,這倒出乎她的想象。這是從0到1啊,這不亞于挑戰一次風雨同行日夜啟程的百公里比賽。能行嗎?
忐忑不安的她帶著戈友們的鼓動和期許,懷著對武夷山水的敬畏之心,一個源于騎行的山徑賽,就在2015年12月啟程。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性,她告訴自己唯有認真踏實努力前行。
2021年,第七屆大武夷超級山徑賽將在11月舉辦。這棵無心插柳的樹苗,經過七年的風雨和陽光洗禮,具有中國文化賽事氣質的“年輪”長成了袁媛和團隊想要的那個樣子。
可是,在最初,摸索和探尋風格的過程并不容易。
每年超過50天的探路,袁媛和團隊不斷的深入研究武夷山自然遺產和人文底蘊,也在鮮有人前往的深山秘境留下足跡,賽事也被越來越多人熟知和認可。
即便如此,卻不足以勾勒出武夷山“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在袁媛心中的全貌,總有一個聲音不停追問:中國文化如此打動我們,為什么不能用一個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語言,來重新詮釋山徑賽?
隨著在武夷山探路次數越多,兒時誦讀的古詩詞描述的山水意境,一次次浮現在袁媛眼前。
無論是杜甫的“暝色延山徑”、還是玄奘法師的“山徑既開,逐路而進”,古詩詞像是一座橋,將中國千年的傳統文化沉淀,與賽事品牌內涵接連起來,經過兩年的摸索、探尋,袁媛與團隊最終從“山徑”二字提取靈感,打磨成了今天的“大武夷超級山徑賽”。
同時,在大武夷超級山徑賽的參賽選手中,商學院戈友也越來越多,賽事也成為戈友后戈壁活動的首選賽事。就如當初忽悠袁媛辦賽的那位戈友所言:戈壁后的我們本來就會在各地跑步,這樣就可以常來了。
結合此,今年賽事特別開啟了“高山流水覓知音·大武夷商學院友誼賽”,為來自商學院的戈友們開啟專場比賽,以一曲高山流水,以一縷巖骨花香,為商學院戈友們打造一個知己相聚,越山、悅景、閱知音的好去處。
袁媛每年在甘肅敦煌還有舉辦面向商學院高層管理者的“工商大道中國經營者遠征”文化體驗賽事,她所帶領的睿行團隊正以“商道遠征“、“睿行致遠”兩大文化體驗品牌體系,打造極具中國人文精神的"北戈壁、南武夷"文體旅IP。
文體旅IP的打造,需要深度挖掘中國千年的傳統文化,但可不能只停留在名稱和理念上,更應該沉淀于這些年賽事的每個細節之中。
在2020年的大武夷出發儀式,傳統京劇藝術和現代音樂元素的完美融合;在2021年,賽事更是以“云游詩人,踏墨而來”為主題,提出以“漫”、“禪”、“醉”、“空”、“浪”進行組別釋義;誰都沒想到,原來山徑跑,也可以如此國風國潮。
一提到比賽,大多數人的本能都會聯想到: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這是比賽的本質。
但是,在武夷山這么獨特的山水里,作為中國僅有的四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賽事還可以給參賽選手帶來什么不一樣的體驗?除了一年一度的山徑賽,大武夷開發好的賽道又能為景區游客帶來什么不一樣的體驗?
武夷山在2015年第一屆比賽起,袁媛和團隊便在持續思考,如何打造中國風山徑賽的與眾不同處?如何讓更好的挖掘中國、武夷文化融入賽事?如何讓賽事安全保障更系統全面?如何讓跑者的體驗更生動有趣?
在賽事執行上,為了讓跑者更安全的參加比賽、有更好的賽事體驗,每年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南平市體育局、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武夷山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武夷山旅游發展股份公司等相關部門,都會一起召開政府協調會。
和睿行團隊從賽道安全評估、賽事組織管理、賽道檢修和醫療保障、救援人員配置等板塊上下足了功夫,工作落實到部門,工作細劃到任務,再由武夷山景區協助將責任落實到人頭,同時藍天救援隊隊員、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是按照賽道風險等級,劃分定點人員、機動人員和掃尾人員等,全部提前布置在賽道上,在賽事通暢的指揮信息系統中按布署為選手保駕護航。
在這些看不見的用心細節疊加下,跑者帶著茶花香、桂花香用腳丈量巖骨花香、碧水丹山、天心尋漫、雙遺探秘,這里每一年的迭代與創新都在跑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跑者也成為了大武夷的粉絲,每年都來參加比賽,每年都能感受到它給自己帶來的不一樣體驗。
這場既有追求速度沖刺、更有漫生活美學展的賽事,展示出了更包容的氣質,讓城市鋼筋水泥中那無處安放的內心,在這里快慢皆可。
2020年,袁媛所帶領的睿行團隊同武夷山文化體育和旅游局、武夷山景區共同研發了福建省乃至全國第一條雙遺自助步道,并在2021年2月正式上線。
通過“漫游武夷山·山徑古道”集游打卡系統,將武夷山景區現有五條漫游道及三條休閑步道信息,以數字化形式采集,形成線上步道地圖,跑者或游客只需要登錄“漫武夷”系統就能輕松實現自助導游、路線打卡、證書分享,還可以獲取相應積分。
“是時候歸零了”。在第六屆大武夷超級山徑賽圓滿落幕的當下,袁媛卻認為此時應當“歸零”,懷著最初的心,才能走更遠的路。
她坦言,賽事的成功舉辦,除了賽事組委會全員的用心努力,離不開地方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全力配合與大力支持,離不開熱情參與的志愿者們一起同行,才得以成就賽事的精彩紛呈。
在采訪中,袁媛回憶起很多細節。她記得:
第一屆賽事開始前,當時還任職武夷山旅游發展股份公司總經理的吳王先生,一邊頂著首屆山徑賽事舉辦的是否安全等各方壓力,一邊自己親自帶著工人默默地將賽道可能會存在風險路段的雜草進行清除。當組委會進行賽事前的布標工作時,才驚奇的發現,景區工作組己經在組委會前行動了;
2016年第二屆比賽,背著4歲的兒子來參加的跑者劉遠彬,成為了大武夷2017年~2020年的賽事總監;
2017年,寧海挑戰賽創始人大寶,特意從上海飛往廈門,無私進行賽事組織運營經驗分享;
還有連續3年是賽事志愿者,2019~2020年加入賽事組委會,2021年接棒大武夷賽事總監的任君志;
更有連續七年參與賽道設計與優化的大神龔明程,以及徹夜等待與守護百公里選手平安歸來的武夷山藍天救援隊、志愿者們……
袁媛表示,這些支持、擔當與付出,是因為大家對武夷山水有同樣的熱愛,對大武夷超級山徑賽有著同樣的期許:將中國傳統文化意境之美、武夷山山水之韻融入賽道,使大武夷超級山徑賽超越時空、超越國界,成為“以中國語言、詮釋山徑賽”的文化賽事代表,助力武夷山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旅游目的地。
這份并非易事的愿景與發心,卻讓袁媛深信,人生苦短,將時間花費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很有必要。在“堅持初心”的賽道上,需要多一步探索、多一點耐心,靜待花開。
//////////